6月12日上午,湖南省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长金勇章、湖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创新平台处处长尹文辉、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徐峰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工程中心主任、学院副院长焦胜介绍中心建设情况。专家委员会主任邬伦院士及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周湘华做代表发言。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主任、国际亚欧科学院院士邬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天分享主旨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彭文军主持本次会议。
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湖南省内外的众多知名业界专家、学者及领导,共同探讨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参与活动的嘉宾包括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长金勇章、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赵亚辉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30余名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此外,会议还邀请了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单位20余名业界专家。
金勇章理事长在致辞中湖南省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他强调了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指出研究中心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行业发展的契机。他对参与此次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尹文辉处长在致辞中表示,城市安全和灾害防控至关重要。他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并重视综合灾害防控和智慧灾害防控。他期望工程中心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城市安全和灾害防控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安全、智慧、宜居的湖南贡献力量。
徐峰院长表示,城市防灾与韧性建设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关键。他提出,智慧防灾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需结合科技与前瞻性思维,并介绍学院前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成果。他期待与会专家开展深入交流,推动该领域发展,为构建更安全、可持续的城市贡献力量,并对工程中心未来发展表示坚定信心。
随后,邬伦院士、金勇章理事长、赵亚辉副厅长、尹文辉处长、杨建国处长、徐峰院长和焦胜教授共同为湖南省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剪彩揭牌。
会议上,由赵亚辉副厅长和焦胜教授颁发专家委员会聘书,邬伦院士和金勇章理事长颁发管理委员会聘书。
邬伦院士在发言中强调,他全力支持湖南省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发展。他表示,城市的安全与韧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智慧防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他祝愿研究中心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创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湘华副主任在发言中表示,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将全力支持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其在人才、技术、管理、智库和成果转换方面的全链条优势,为城市安全、宜居、智能发展贡献力量,促进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发展,并祝愿研究中心取得丰硕成果。
工程中心主任焦胜介绍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情况,他强调,当前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与国家重视城市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需求。中心依托强大研究基础,构建完善组织架构,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并设立明确考核目标。同时表示强化日常运营管理,开放共享资源,为行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讲座环节,邬伦院士以“城镇公共安全立体化网络构建与应急响应”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当前城镇公共安全面临的现状问题、解决途径与建设思路,并强调建立完整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和公共安全大数据集,构建安全体征指标体系和安全态势研判模型库,开发基于时空智能的立体化网格化应急联动响应平台,形成应急管理智能化精细化闭环管理新模式,为城镇公共安全保驾护航。
翟国方教授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城市规划思考”为主题进行分享,他强调,随着国内外极端不确定性事件频发和气候变化加剧城市灾害风险,韧性城市成为应对新挑战的关键。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实践案例,提出“城市韧性评估是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韧性城市规划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抓手”的观点,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未来至关重要。
陈天教授围绕“多维整合模式下的城乡规划设计转型探索”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回顾了城乡规划学科的起源与发展,总结国内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本土化的规划设计模型转译,并强调六维整合模式下的城市设计转型。展望未来,他倡导城乡规划要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供给侧改革,推动健康城市与碳中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利用数字科技提升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此次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湖南省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中心将在智慧防灾与韧性城市建设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为推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城乡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