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9月10日,由我院承办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建筑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城乡设计实践工作坊”国际工作营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意大利、沙特阿拉伯、新西兰、日本、秘鲁、波兰、中国7个国家的25名外籍学生和13名中国青年学子齐聚星城,在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围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了一场跨文化、跨学科的思想碰撞。
顶尖学者联袂授课 搭建跨文化学术平台
工作营特邀奥克兰大学、米兰理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与湖南大学教授团队联合授课,围绕湖南古代建筑遗产保护、历史街区更新实践、历史建筑数字化策略等前沿议题,推出8场高水平学术讲座。湖南大学柳肃教授首讲即以湖南地域文化为脉络,系统梳理了湖南省的地域文化背景与基础信息,并围绕湖南古代建筑遗产的分布、特色与保护现状展开深度解读,为整场工作营奠定了扎实的本土文化基调;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古谷诚章以“建筑,作为唤醒记忆的装置”为题,结合多次实地考察的经验和经典设计案例,从人文视角解读建筑与记忆的关联,让在场学员深受启发;湖南大学魏春雨教授结合多年研究与设计实践,畅谈对空间构建的独特理解,并展示了地方工作室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理念与成果;米兰理工大学Francesco Augelli教授开展了以“建筑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项目方法论”为主题的讲座,系统阐释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功能更新的核心逻辑、实施路径及关键技术要点;湖南大学沈瑶教授聚焦城市更新,带领营员行走于丰泉古井社区并以其为实例进行讲解,详细拆解历史街区更新中的难点、思路与实践经验,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奥克兰大学Manfredo Manfredini教授以“水权亦或城市权?—以关系性视角重构再生城市主义”为题,剖析水权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湖南大学卢健松教授以瑶山实践为样本,分享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探索路径与发展思考,展现了学术研究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湖南大学徐峰教授聚焦技术应用,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分享了适应多场景的历史建筑数字化策略,为传统遗产保护注入科技活力。
多维实践探索 知行合一深化认知
工作营以“理论+实践”为主线,组织学员深入长沙、岳阳、湘西等地开展实地研学。在岳麓书院、后湖艺术园麦垛空间、及舍·后湖当代建筑文化中心,学员们感受湖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的创新活力;通过《湖山亭》木构工作坊,中外学生协作完成以“太湖石”为灵感的现代木构作品,体验传统工艺与当代技术的融合。非遗木构园祗园之行、丰泉古井社区调研等活动,则让学员直观感知木构技艺传承与历史街区更新的实践智慧。
数字技术与遗产保护成为实践亮点:学员分组开展“城市考现学”与“建筑文化遗产数字采集”专项任务。其中,城市考现组深入长沙白果园街区,通过访谈与观察梳理空间演变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数字建筑遗产组赴岳阳楼、岳阳文庙,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综合考察环节中,全体学员赴凤凰古城,研究古城水系与空间布局的共生智慧,领悟中国传统“理水营城”的营造哲学。
成果丰硕结营 国际友谊长存
9月9日,工作营成果展与结营仪式在建筑与规划学院举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杨斌、留学中心主任周健,德国包豪斯大学Bernd Nentwig教授等嘉宾出席,院长徐峰、党委书记彭文军等学院领导为学员颁发结营证书。各小组以传统园林调研、城市考现学及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转译等实践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授课教师代表对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工作营不仅是学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共融的实践。中外青年学子在协作中跨越语言与文化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为未来国际联合研究、师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活动通过跨学科协作与多文化对话,显著提升了青年一代在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应用及社会设计创新中的综合素养,成为湖南大学推动国际化教育、助力全球建筑文化遗产传承的又一标志性实践。